“政务公开在浙里32条进民企”温州首场活动举行
5月15日上午,“政务公开在浙里‘32条进民企’”温州首场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序幕,我市涉企政策宣传解读进民企促发展专项活动由此开启。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六大部门代表围绕“民营经济32条”及“8+4”经济政策体系进行了详细宣讲解读。
接下来,温州将以此次政策宣传解读为起点,在各县(市、区)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活动,不断优化拓展惠企助企政策增值化服务。
今年以来,全市陆续推出新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可喜地看到,在政策包的全方位加码支持下,温州一季度经济发展稳定向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加快1.3和4.7个百分点。
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缺土地、缺人才的痛点、难点,温州勇立政策创新潮头。
温州是出了名的“寸土寸金”,全市工业用地面积 22.7 万亩、仅占全省 7%,工业用地指标紧缺。统计显示,全市 1368 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自有用地的占到近 15%,中小企业更是普遍反映用地难。
温州从“增加土地有效供给”和“优化土地资源分配”两手抓,出台了《温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放宽地类认定条件,加快项目报批,丰富土地供应方式,灵活地价补缴方式;创新推动“数据得地365”预评审工作机制2.0版本落地,持续推进工业供地从“主观评价为主”到凭“数据客观比拼”,确保有限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优质企业聚集,每一条细则都切中企业面临的“得地”难题。
此外,针对企业呼吁的非高端技术人才,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招引和培养,温州率全省之先制定了《实施“技能强城”行动 建设高素养技能劳动者队伍十六条工作举措》,建立了“12345”工作体系。
宣讲现场,不少企业负责人在介绍到“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时纷纷用手机进行拍摄,可见企业需求之迫切。
政策直击企业需求
作为一座民营经济之城,温州始终关心、呵护民企成长,切实回应企业所需,有效落实服务承诺。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大潮下,小微企业乃至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依然支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温州,尤其如此。
截至4月末,我市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占市场经营主体约七成,在稳增长、稳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温州经济家底中的家底、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但个体工商户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小、创新能力差、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支持鼓励“个转企”,《温州市进一步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给予五方面扶持,包括优化审批流程,税费减免,加强财政和金融扶持等等。
大浪淘沙的当下,温州不仅“招强引大”,也“培弱育小”,为支持广大市场经营主体成长持续培优土壤。
温州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有效需求释放不足的大背景下,通过设备更新,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更新换代,进一步加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对此,我市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通过政策支持,推动企业破局发展。
与全市市场经营主体共同面对“成长的烦恼”,破除“成长的障碍”,支持鼓励市场经营主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大做强,温州不忘初心、诚意满满。
信心更比黄金贵。
助企政策的出台,不仅是为民营经济发展谋空间,更是为企业发展增信心。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要不要增资扩产?从全局来看,数据会说话。
温州一季度项目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超63%,同比涨幅达13.7%。其中,同期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维持高位增长,增幅高达42.6%。
去年,因“数据得地”实施,温州全市撬动了 110 多亿元的民间资本投资,产值达 200 亿元、税收达 11 亿元以上。同时,该机制变“人为决策”为“数据决策”,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
纵观各制造业,研发创新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上市温企中,正泰电器一季报显示,研发费用从去年2.40亿元增长到2.76亿元;华峰化学研发费用从2.17亿元增长到2.44亿元;伟明环保研发费用从去年的1359.49万元增长到2249.89万元……
企业的大手笔投入,来自企业发展需求与发展战略,也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有力支持。
今年1月,温州出台了《关于实施“强城行动” 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意见》。当下,温州正置身战略机遇叠加、天时地利人和的关键时期。
同奋斗,共成长。让民营经济成为温州冲刺“万亿级GDP、千万级常住人口”的生力军,也让民营经济成为温州城市发展的红利共享者。
赋能市场主体发展
点亮企业发展信心